前兩天一個小師妹跟我說,自己網申馬云家被拒了。
自己覺得簡歷寫的不好,拒她的HR跟她推薦了“STAR”方法寫簡歷。
今天,就來啰嗦兩句,什么叫STAR方法。
STAR方法在求職領域,職場中應用非常廣泛,也是被許多500強所推崇的方法。
P&G、GE、BAT、Google等公司,都有專門的培訓課程講座,討論如何使用STAR法則驗證求職者過往事跡的真實性,從而判斷其能力。
對于一些剛進公司的新人,在進行電話溝通時就會被培訓,使用STAR方法進行溝通。
那么STAR到底是什么鬼?
S:Situation——事情發生的背景是什么?
T:Target——你的任務/目標是什么?
A:Action——針對這一目標,你采取了何種行動/策略?
R:Result——最終收獲的結果是什么?
簡而言之,STAR法則,是一種說故事的方法,使故事的邏輯性條理性更清晰。
運用STAR法則對簡歷進行描述之前,你需要做的工作,是把大學期間做過的事情想清楚,寫在表格上,分成4個關鍵點進行描述。
舉個栗子:
你大學參加了一場辯論賽,獲得了最佳辯手的榮譽,那么很多人可能會這樣寫。
“大二獲得校最佳辯論手。”
“大二期間,參與校辯論賽,在10支參賽隊伍中,帶領隊伍脫穎而出獲得第二名好成績,自己也榮獲了校最佳辯手稱號。”
好牛逼啊。
HR表示沒看到亮點,只看到兩點——第二名&最佳辯手。
你自己做了什么貢獻?憑什么獲得第二名?你為什么能獲得最佳辯手,別人不行?
這個問題也是非常非得多簡歷中出現的毛病,只寫了結果,沒寫過程,沒寫自己的貢獻。
在招聘過程中,面試官看重的是你過去做過什么貢獻,而非你所在的團隊獲得榮譽。
俞敏洪說過——“其實文憑不過是一張火車票,清華的軟臥,本科的硬臥,專科的硬座,民辦的站票,成教的在廁所擠著。火車到站,都下車找工作,才發現老板并不太關心你是怎么來的,只關心你會干什么。”
對啊,我們只關心你能干什么,你的班級獲得多少榮譽,學校多牛逼,跟公司一點關系沒有。
公司錄用的是你,不是你的團隊,或者你的學校。
為了突出自己的能力,采用STAR法則梳理比賽,將重要關鍵事項突出,例如:
大二參加辯論賽:
S:全校共十支隊伍參加比賽,其中有兩支隊伍已經連續兩年獲得前三名,而我們是第一次組隊參賽。
T:但我們還是希望能夠獲得名次。
A:比賽前,作為二辯的自己,搜集了許多資料,以及辯論技巧,并將資料與隊友分享。同時,組織隊友在課余時間進行自由選題辯論,練習。
R:最終在不懈的努力下,獲得了第二名,自己也獲得了最佳辯手稱號。
以上這個例子中,可以看到一件事情的完整結構。
通過采用STAR法則進行描述,面試官能完成看出事情的發展背景,你在團隊中的貢獻,最終的結果如何。
這,才是公司錄用你的原因。
而整個事件的背后,也充分體現了你的領導力,你的溝通力,執行力。
有了這個事件做案例,你不必在自我評價那么寫滿空洞無趣還自我陶醉的“溝通能力佳,執行能力強”這一類的自我評價。
其實,剛剛的描述完全可以在面試過程中回答問題,而對于簡歷,不必寫得那么詳細,只需要簡單概括即可。
簡歷的一頁紙原則,不再啰嗦,除了項目/實習經歷豐富的人,應屆生沒必要寫兩頁簡歷,HR沒時間看那么長的故事。
那么在簡歷中,辯論賽的案例該如何描述?
S:在十支參賽隊伍中
T:
A:在辯論賽中,主要負責資料收集,辯論技巧分享,賽程準備練習等。
R:獲得校級團隊第二名,個人最佳辯手稱號。
根據STAR法則,在簡歷中表述即為:
在辯論賽中,主要負責資料收集,辯論技巧分享,賽程準備練習等。最終在十支參賽隊伍中獲得校級團隊第二名,個人最佳辯手稱號。
在拆分過程中欠缺了T(目標),但有了最終結果,對全局并無影響。
因此,在簡歷的校園經歷部分,用一兩句話概括經歷即可,主要空間留給實習項目簡歷。
如果實習項目簡歷欠缺,則可以將校園經歷描述豐富一些。
以上所說的,即是為簡歷準備,也是為面試準備。
簡歷與面試是相輔相成的。
你預測不到面試官會從哪個句子,哪個詞語發問。
因此,回憶自己的過去,對過去的經歷進行梳理,記錄,并理清楚自己所做的貢獻,將個人與團隊區分開。
這樣才能保證,你在簡歷通過篩選之后,能夠在面試場上游刃有余。
見過太多人選,對自己過往的經歷支支吾吾,無法清晰的描述過往經歷,及自己所做貢獻的人。
這樣的人選,我們通常會在簡歷上備注:不推薦復試!